序言 《現代慢性疼痛治療學叢書》從創(chuàng)意、策劃、撰寫、編排直至出版,是根據醫(yī)患的要求(呼吁)和疼痛醫(yī)學發(fā)展的需要而完成的。慢性疼痛已經成為危害人群健康的一類疾病,其具有病程冗長、發(fā)病率高、病因多、病種繁雜、病理生理變化復雜、發(fā)病機制不完全明確、診治困難、涉及系統(tǒng)廣泛等特性。一旦罹患此病,會給病人及其家屬帶來很多痛苦,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因此需要有一套叢書指導臨床診療。 由于慢性疼痛病種繁多,內容涉及廣泛,叢書按慢性疼痛的軀體部位、器官系統(tǒng)歸納為慢性疼痛治療的基礎,頭面部疼痛的治療,頸肩部疼痛的治療,胸、背、腰部疼痛的治療,四肢疼痛的治療,中樞和周圍神經疼痛的治療,內臟疼痛的治療,血液、血管疼痛的治療,癌性疼痛的治療,女性疼痛的治療,肛門及會陰部疼痛與非疼痛疾患的治療等,共11卷,300多萬字。在基礎卷中,除介紹有關疼痛生理、分類、評估之外,重點闡述了痛癥的物理診斷、影像學、實驗室診斷和24種療法。其他各卷共對200多種常見、多發(fā)的慢性痛癥就其流行病學、病因學、病理生理、臨床特征、診斷和鑒別診斷及各種治療方法,分別加以闡述。全書內容突出表現為理論結合實踐,診斷、治療并重,重點介紹各種治療方法,并配以實用局部解剖圖和操作圖解,以便于讀者理解。 本叢書編寫隊伍有老、中、青三代中西醫(yī);分別來自疼痛科、麻醉科、神經科、骨科、外科、內科、針灸、推拿、精神心理等臨床科室;并有臨床、藥劑、影像、檢驗以及臨床醫(yī)學、基礎醫(yī)學、康復醫(yī)-學和光學等專業(yè)的院士、教授、專家、學者加盟,撰寫其專長的章節(jié)。其中不乏國內、甚至國際知名者。 由各分卷主編組成本叢書的編委會具體運作,使叢書保持整體統(tǒng)一,各分冊也能獨立成冊。 由于本叢書編撰者多,涉及內容廣泛,病種多,加之人的軀體部位、器官系統(tǒng)相互之間生理、解剖密不可分,因此各分卷之間難免有重疊或遺漏之處。另外,由于作者隊伍龐大,各位作者的專業(yè)及所處科室不同、診斷角度和對疾病處置的觀點不同以及撰寫的方法、文筆風格也各有特色,書內可能出現不協(xié)調之處,還望讀者、同道及關心慢性疼痛治療工作的各界人士不吝予以批評、指正。我們將不勝感謝,以便使該叢書再版時加以提高和完善。 李仲廉 石學敏 楊金利 2002年秋于天津前言 慢性疼痛至今仍是醫(yī)學領域中的難治之癥,其程度和難度皆不亞于癌痛,加之疼痛帶有情緒色彩,又無客觀定性、定量指標,給臨床診斷、治療增加了難度,徹底解決疼痛決非一代人之力所能及,尚需立志獻身于疼痛診療事業(yè)的幾代人繼續(xù)努力。 慢性疼痛治療學基礎的內容是從事疼痛診療工作必須掌握的三大基本功??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 本書第一部分為基礎篇,著重對慢性疼痛的基本概念、病理機制、疼痛的分類以及疼痛的臨床評估等相關學科之基礎理論,進行討論。第二部分為診斷篇,診斷技能是疼痛診療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基本功之一,為此就物理學診斷、特殊診斷和影像學檢查的利用等方面加以論述,以鍛煉思維方法、提高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第三部分,也是本書的重點,篇幅最大,歸納、收集了古今中外對慢性疼痛有效的各種療法,尤其是突出對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和著眼于有發(fā)展前途的、有苗頭的新療法加以介紹和探討,使從事疼痛診療的專業(yè)人員了解各療法的適應證以及其優(yōu)劣,達到能夠合理選用的目的。 參與本卷撰寫的各位專家、教授,利用網絡查詢了國內外最新資料,并在圖書館、情報所查詢了大量文獻,在繁重的臨床、科研工作之余,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撰寫最擅長的章節(jié)。 在編撰中從格式上要求盡量統(tǒng)一,又保留各家的觀點和潤筆風格。 內容深入淺出,以從實用為主,符合我國國情,適合各類醫(yī)院、各級醫(yī)護人員的應用;在技能操作部分加以圖解,便于讀者閱讀和理解。由于我們對慢性疼痛機制的基礎研究相對滯后,至今對慢性疼痛的病理生理變化和有些相關痛問題尚未完全了解;在治療方面,盡管措施不少,但對不少慢性疼痛仍感束手無策。 因而,本書必然存在不盡人意和錯誤之處,衷心希望讀者指正。 此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天津市醫(yī)學情報所李風香助理研究員和天津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麻醉科王健美老師在資料查詢、文字處理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謝意。片斷第1章 概 述 “疼痛”是人類的一種復雜的包括感受、知覺和情感上的體驗。俗話說:“沒有體驗過頭痛滋味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頭痛。”“疼痛”亦是一個信號,當你感覺疼痛時常伴有不自主地躲避傷害的行為,或提醒你去看醫(yī)生,因而也可以說“疼痛”是對人類有益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一個先天性痛覺缺如者,必將因不能適應生存的環(huán)境而夭折。但是,反復地、持續(xù)不斷地慢性疼痛,又是剝奪人類健康和軀體功能、減少經濟收人、增加醫(yī)療費用支出等苦惱的重要原因,并由此直接有害于病人乃至其家庭和社會。 “疼痛”又是多種疾病都可以出現的諸多癥狀之一,也是病人就診的主要原因和最多的主訴,在第九屆維也納國際疼痛學術會議上,有學者提出:疼痛不僅僅是一種癥狀,也是一種疾病,因此,臨床常將以慢性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習稱為“痛癥”或“疼痛性疾病”。 據有關國際衛(wèi)生機構資料報告,每天全球有數百萬慢性疼痛的病人,其中多數病人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治療,并為此而使生活質量受到嚴重的損害,成為痛苦、苦惱和致殘最多的原因。于是指出:“疼痛是醫(yī)學和生物學領域中極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之一;也是一個沒有國界的臨床疑難問題。” 在20世紀末,人們已經認識到“疼痛”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尤其是慢性疼痛,它不僅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亦是一個嚴肅的社會經濟學問題,因而引起全社會、特別是醫(yī)學界的關注和重視。198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在意大利成立了WHO“疼痛治療專家委員會”,并提出:“要在2000年達到全世界范圍內使癌癥病人不痛”的目標。然而,這僅僅是“杯水車薪”,此舉只是針對癌痛病人的關心,而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痛癥病人應該說是非癌性的慢性疼痛。2000年作者調查天津市四所二、三級綜合醫(yī)院疼痛門診初診病人的病種分類顯示:癌性痛只占就診慢性疼痛患者之2.19%,這說明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慢性疼痛是非癌性痛,而不是癌性痛,其比例約為50∶1。 20世紀末WHO曾公布,每天全球至少有400萬人經受著癌痛,那么用不精確的推測,估計全球有近億人,每日在被非癌性慢性疼痛折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