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偏重語文基礎知識和文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與學習,而忽視語文之于其他后續(xù)專業(yè)教學的工具性質,忽視對現(xiàn)實生活和工作大有用處的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革除傳統(tǒng)大學語文教學的故弊,凸現(xiàn)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應用性特征,通過教學過程進一步強化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基本能力,正是本教材編寫過程中的一貫追求。第一,在編寫宗旨上,在兼顧語文基礎知識和文學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注重于學生掌握、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注重于增強學生后續(xù)學科的自學能力和可持續(xù)學習能力;注重于提高學生語言交流的直接應用能力。第二,在編寫原則上,適當淡化述心志、摹物態(tài)的文學功能,強化口語和文字表達的社會功能;適當淡化形象思維訓練,強化邏輯思維訓練;適當淡化語文基礎知識和文學知識體系的介紹,強化實用知識的介紹;適當淡化古今中外文學名篇的介紹,強化當代前沿知識的介紹。第三,在編寫體例上,打破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一以貫之的結構構成,而代之以四大模塊的嶄新設置。這四個模塊分別是:口語表達、文字表述、文獻閱讀、文學欣賞(其中尤以“文獻閱讀”為傳統(tǒng)語文教學所忽略)。四個模塊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建了《新編大學語文》獨具特色的教材體系。第四,在選文定篇上,求精,求新,追求前沿知識和富有時代氣息的新作品的引入。同時,我們也特別注意寓教于文的功用性、知識構成的多樣性、學歷起點的適應性以及教材本身的可教可讀性。第五,在教學目標上,相對放寬對知識機械性記憶的要求,適當加大對應用能力訓練的力度,通過一切有效方法與形式,致力于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養(yǎng)成。作為一種適應于新的教學類型的《新編大學語文》,自然也應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本教材的參考學時為50-70學時??紤]到各教學單位要求的不同和專業(yè)的差異,教材編寫設計在量上留有了適當的余地,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有所側重。在教學方法上,本教材強調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核心,注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可考慮逐步改變“以教為主”的被動教學狀況,而代之以學生自讀討論為主、教師點撥指導為輔的教學方法。四個模塊還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各教學單位可參照各模塊前的教學提示自行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