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素有“歌舞之鄉(xiāng)”、“民族音樂的海洋”以及“樂器王國”之美譽。云南民族音樂具有的歷史悠久、品類繁多、變化豐富、絢麗多姿等特點,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有關。云南民族音樂豐富多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與云南這一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有著直接關系。云南,是人類發(fā)祥地之一。距今170萬年左右的元猿人化石,不是我國也是亞洲迄今發(fā)現的最古老的猿人化石。考古資料表明,3200多年前的殷商中晚期至周初,云南青銅文化已開始出現,云南銅鼓、編鐘、銅葫蘆笙斗等的出土,揭開了云南民族樂舞藝術燦爛輝煌的歷史篇章。早期銅鼓的出土,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它和羊角編鐘是云南青銅文化的典型代表,有著獨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其中的環(huán)鈕圓肩編鐘和中原殷商時期的畜鈴造型有著驚人的相似。而在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等地出土的銅葫蘆笙冥器,與代表荊楚文化的曾侯乙墓及馬王堆古墓出土的笙、竽屬同類樂器,說明滇文化和荊楚文化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