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華平衡得很好,因為接著下來他就完成了《天堂大夢》這本書。借著這個主題他嘗試在冷感的臺北市里感受一點溫情。這本書與《孤獨的儀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往充滿幾何張力的構圖已逐漸瓦解。他深愛臺北,但卻又對它的失序感到無奈,透過鏡頭所看到的冷漠一再澆熄他滿懷的熱情。盡管如此,吳志華并不批判所見,反倒用包容與珍惜的眼睛去尋找都市里的幽默。會將主題取名為《天堂大夢》,就是出自于這種心情吧!.在《海海人生》中,吳志華改用哈蘇相機的正方形構圖,去紀錄他所居住的淡水小鎮(zhèn)海邊。這個時期他借住在一位前輩畫家的工作室里,日夜接觸畫作的機會培養(yǎng)他有了更精準掌握構圖的技巧。他照片中的時空元素開始呈現以往未曾有過的飽和狀態(tài)。海面的水平線出現在絕大部分的照片中,那是一條單調、極致且永無可能跨越的線,就像是人生的起點和終點。在那條界線內、在吳志華的眼中,人們上演著不同的戲碼。我認為他在這個主題中,已找到了自己的攝影語言。他在《海海人生》這本書的后記上這么寫著:..“沙灘有著極端的景致,人們有著極度差異的心境,不間時間總有不同的人拜訪。海洋依舊潮來潮往,而人們不時地接近與離開。過度的歡樂與哀愁在海洋之前可以得到平衡。也許是這樣,回頭看這些照片,也就平靜多了。之所以是海海人生,當然也就是人生海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