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是古代建筑材料之一,起著保護椽頭和房檐的作用。質地一般為泥質灰陶,個別有磚、石雕刻而成,鑄鐵、銅、抹金、琉璃瓦當也有發(fā)現。當面多飾有圖案、畫像、文字等,是實用和藝術的有機統(tǒng)一,也是今人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信息載體。根據考古資料,目前發(fā)現最早的瓦當屬西周時期,出土于陜西周原遺址的西周中晚期地層。有素面瓦當和飾有重環(huán)紋的圖案瓦當兩種,形制均為半圓形。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產生重大變革的時代,社會經濟繁榮,生產工藝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諸侯國的重要中心城市進一步發(fā)展,宮室建筑已較多地使用了瓦材,瓦當的造型與瓦當題材出現了質的飛躍,并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洛陽周王城主要是素面半瓦當和動物紋瓦當,偶有云紋瓦當;趙國以素面圓瓦當為主,有少量的三鹿及變形云紋瓦當;楚國早期以素面半瓦當和瓦當為主,中期以后開始出現飾有云紋的半圓瓦當;齊國流行樹木雙獸卷云紋半瓦當,素面半瓦當也有所見;燕國以饕餮紋、山云紋瓦當居多;魯國以云紋瓦當為主;秦國則流行單個動物圖案,如鹿、豹、蟾蜍等,但在中晚期秦咸陽城、芷陽城遺址所出土瓦當中已少見單個動物,而出現了四區(qū)界格,云紋圖案中已兼飾文字,只是字型多與圖案紋飾相近,文字瓦當漸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