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古時被稱為“四讀”之宗,百河之首。它哺育了中華民族的成長,孕育了光燦爛的華夏文明。但是由于黃河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大量泥沙年復一年輸移至下游河道,使之不斷淤積抬高,成為地上“懸河”。歷史上黃河泛頻繁,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因此也給兩岸人民帶來過深重的災難。治理黃河,歷來是一件安邦定國的大事。歷代先民們?yōu)橹卫睃S河水患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斗爭,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河經驗,創(chuàng)造了許多治河技術,涌現(xiàn)了賈讓、王景、潘季馴等一代治河先驅。但由于歷史條件和技術水平的局限,這些都未變洪水肆虐,決口改繁的局面。為了編史續(xù)志,知古鑒今,黃河志總編輯室對《黃河大事記》進行了重新修訂,并增補了20世紀90年黃河上發(fā)生的重要事件,編成這部新的《黃河大事記》。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相信它一定能為21世紀的黃河治理開發(fā)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