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印譜手拓收錄了晚清民國六家印款: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趙叔孺。印譜上下兩冊共計88方,為手拓木盒裝幀,限量發(fā)行150部。封面書簽為劉江先生所題。晚清民國六家簡介:吳讓之(1799-1870)江蘇儀征人,字熙載,號讓之,清代書畫篆刻家。讓之書用筆精到,渾厚莊重,字型清超深穩(wěn),遒勁俏麗,是初學篆書者的好范本。趙之謙,字撝叔,號悲庵。作為晚清杰出的藝術家,他在繪畫、書法、篆刻、詩文、碑帖考證等方面,都獨具風格并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的篆刻,一方面努力融合浙、皖兩家而開新的風貌;另一方面,他又堪稱是"印外求印"的典范與集大成者,僅印章中使用的文字就有泉幣、碑刻、詔版等數十種之多。在"印外求印"的過程中,趙之謙絕不只是拿來套用,而是在再現其固有形態(tài)的同時,將其神髓有機地融匯到具體的作品之中??梢哉f,趙之謙的篆刻創(chuàng)作模式以及他"求古于拙、拙而不野"的篆刻,打破了先前浙、皖兩派二分印壇的局面,使近現代篆刻走上了一條充滿生機的全新道路,他對近現代篆刻家的啟迪作用是巨大的。如黃士陵、齊白石等均受其影響。除此以外,走趙之謙較為成熟的清雅古秀印風的著名篆刻家有趙時楓(1874:1945)、王福廠(1880:1960)、陳巨來(1904:1984)等,他們的篆刻,或取趙之謙的靜穆穩(wěn)俊而自出機杼,或清秀而見骨力,或富貴而有高韻,不一而足。 吳昌碩,名俊、俊卿,字昌碩,號缶廬、苦鐵、破荷、大聾、蒼碩、蕪箐亭長等,浙江安吉人。篆刻由浙派入,取道鄧石如、吳熙載而涉秦漢之境,鈍刀切石,于秀麗處顯蒼勁、流暢處見厚樸。次子吳涵,得其真諦。有《削觚廬印存》《缶廬印存》行世。黃牧甫(1849年-1908年),是晚清印壇杰出的四大家之一,“黟山派”創(chuàng)始人。名士陵,以字牧甫名世,又作穆甫、牧父。安徽黟縣人。黃牧甫的篆刻師承鄧石如、陳曼生、吳讓之、趙之謙,尤其以受吳讓之影響最深?!坝⊥馇笥 笔屈S牧甫篆刻印文的重要特點。不拘泥于表面形式的擬古,而是還古以本來面目,直追古印光潔妍美之姿,是黃牧甫篆刻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印面力求完整、精到,是黃牧負強化吳讓之、趙之謙印風的明顯標志。黃牧甫大巧若拙、返樸歸真,以極其平和恬淡的氣度,在一片要求變化的呼聲中,不盲從、不妄動,最終以其非凡的藝術成就使印壇為之一振。 齊白石,原名璜,字瀕生、渭清,號寄萍堂主人、杏子塢老民等,湖南湘潭人。篆刻初學丁黃,后學趙吳,又得力于碑銘,形成大刀闊斧、縱橫平直、迅猛酣暢、不加修飾的獨特風格。趙時棢,(1874—1945),字叔孺,晚號二怒老人,浙江寧波人。清末諸生,任福建同知。民國后隱居上海。精于金石、書畫,尤好畫馬。晚年工花卉、翎毛、草蟲。富收藏,弟子眾。為本世紀上半葉上海名畫家之一,與吳徵、吳湖帆、馮超然曾并稱為“海上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