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歷代名家書跡,特別是唐、宋、元諸家墨跡,多數藏之皇室內府,及封建帝制肖亡,這些真跡又大多為各大博物館所收藏,極少有流散于民間者,古之學書者無緣得見名家真跡,不得已賴刻帖以事臨摹,但刻帖一經工匠鑿刀下石,筆意已失,后又轉輾翻刻,面目全百,此康有為所以揚北碑而抑而帖,于是清代自乾嘉以后,貼學漸衰。碑學始盛,研習篆隸北碑之風盛極一時,此亦欲換刻帖靡弱之書風,矯本過正之舉也。近百年來由于印刷術的倡明,歷代名名家真跡得以影印傳世,雖下真跡一等,只是 與原跡無毫發(fā)失真之處,此實乃書壇之福音,遂賦帖學以新的生命。其實碑學與帖學各有所長,碑能強其骨,帖可養(yǎng)其氣,學篆隸楷法以碑學為主,學行草則非帖學不可,此碑帖皆不可偏廢也,近十余年,仿真印刷問世,其效果幾可與原跡亂真,如日本二玄社之仿真印刷,但價格昂貴,一般讀者無法問津,為此我社擬出版一套仿印刷系列字帖,以價廉物美公諸同好,《蔡襄墨跡選》便是其中一冊彩版影印的字帖。蔡襄,(一O一二——一O六七)北宋書法家。字君謨,其祖先本光州人,后居興化仙游(今屬福建),遷莆田。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謚忠惠。善書,工正、行、草書,也善章草。書學虞世南、顏真卿,并取法晉人。正楷端重沉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東坡題跋》稱“‘蔡君謨獨步當世’,此為至論。君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而求其所短,大字為小疏也,天資既高,輔以篤學,其獨步當世宜哉!”米芾《海岳名言》評其書“如少年女子,體態(tài)嬌嬈,行步緩慢,多飾鉛華。”傳世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等。著有《茶錄》、《荔枝譜》,及后人所輯《蔡忠惠公集》等?!吨x賜御書詩》,亦稱《自書謝表并詩》、《進詩帖》,是蔡襄所書的楷書墨跡。帖內所記的內容大致是皇上欽賜蔡襄“君謨”二字,蔡襄感激萬分,作詩以進獻皇帝表示謝恩。紙本,楷書,一軸表文,并書古詩一首。凡38行,每行字數不一,共320字??v24.8厘米,橫107.9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妒焦盘脮媴R考》、《墨緣匯觀》著錄。此帖的楷書是蔡襄的精心之作。由于他天資極高,博學精鑒,為人正直,一絲不茍,因此楷法正謹,筆筆精心,處處精麗,力追平和蘊藉的風格。明顧復《平生壯觀》:“白紙正書,無板實之恨,容夷婉暢。此公第一楷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