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前156一前87),即劉徹。西漢皇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法術刑名;頒行“推恩令”,削割據勢力;官營鹽鐵貿易,平抑物價;治理黃河,興修水利,移民屯邊,行“代田法”;派張騫等出使西域,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設郡縣于云南、貴州,將漢朝推向全盛時期。能詩善賦,原有文集兩卷,亡佚。 漢武帝時期的西漢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較強盛的時期。在歷代王朝的歷史上,有“漢唐盛世”之說。這里的“漢”,主要是指的漢武帝時期。人們又常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論,因為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是秦始皇創(chuàng)立,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他在位54年,實行了許多新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出現(xiàn)了空前未有的繁榮景象。劉徹是漢景帝的兒子,漢高祖的曾孫,公元前156年生于猗立殿,他7歲時被立為太子,16歲時即皇帝位。盡管漢武帝即位時還很年輕,可是他很有一套治國的辦法。他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詔書,讓丞相、御史、郡守、諸侯王等人推薦賢良方正。詔令一下,各地推舉了不少讀書人,有100多人被選送到中央政府。漢武帝親自策問他們的治國安邦之道。其中有一個叫董仲舒的,在對策中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這種主張恰好符合漢武帝統(tǒng)一天下的愿望,因此,漢武帝大為稱贊,丞相衛(wèi)綰也向漢武帝上了一個奏章,指出各地派來的賢良方正,有的是法家一派的,有的是縱橫家一派的,還有其這各派的,這些人不但不能治理好國家,而且各立一說,會把朝庭擾亂,應當一律不用。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和衛(wèi)綰的建議,只把公孫弘,莊助等幾個儒家學派的留下,其余的人一律不加任用。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墨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作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對整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漢武帝在解決整個社會問題上,也很敏銳和果斷。他懂得要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首先要提高生產,增強經濟能力。他一方面穩(wěn)定個體小農經濟,宣布“重本輕末”的政策;另一方面則對地主的兼并和不法行為加以限制。同時他還注意興修水利,先后修了引謂入河,引汾入河,引斜入渭等渠道,這樣既可通航,又可灌溉田地。在他即位后的20年里,又實施了新財政政策與新經濟政策;整理幣制,將貨幣的鑄造和發(fā)行,直接控制起來;廢銷各種雜劣銅錢,統(tǒng)一推行“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設立鹽官和鐵官??刂婆c經濟命脈有關的大手工業(yè)和大商業(yè)。這些政策的實行,充裕了漢王朝的財政。漢武帝由于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空前雄厚,為了維護北方邊境地區(qū)的生產和人民的生活,漢武帝決定改變漢初以來對匈奴的和新政策,進行一場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并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對匈奴發(fā)動了3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這3次戰(zhàn)役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給匈奴貴族以致命的打擊,基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威脅,保障了邊境地區(qū)人民的安居生產。但這些戰(zhàn)爭消耗了國家的財富,使廣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他為了聯(lián)合西域,共抗匈奴,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同西域的聯(lián)系,開辟了“絲綢之路”,開創(chuàng)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產交流的新紀元。不但促進了亞洲各地經濟和生產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歐亞之間的聯(lián)系。公元前88年,漢武帝70歲時,開始考慮自己的后事。他叫畫公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為了防止太后專權,漢武帝又殺死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漢武帝安排好后事以后,不久就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