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出生在一個逐漸沒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又久病不愈。作為長子,魯迅為了給父親治病,常常出入當鋪和藥店,飽受人們的冷眼。在鄉(xiāng)下外婆家里,他有機會接觸農村社會,和農民的孩子親密相處,從中感受到農民生活的困苦和他們勤勞、純樸的性格。這些經歷使他對勞動人民有著深切的同情。這一點在周曄寫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車夫”這件事可以體現(xiàn)出來。魯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廣大群眾聞訊后,冒著被反動軍警逮捕的危險,爭先瞻仰遺容,數萬群眾自動為他送葬。周曄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描述了當時的情景。22日,覆蓋著上海民眾敬獻的“民族魂”旗幟的遺體,安放在萬國公墓。魯迅先生的一生寫了大量的著作,無情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罪惡和舊中國的黑暗。反動派非常害怕魯迅的文章,不許他發(fā)表,而且要逮捕他,但他始終與敵人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從《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談碰壁”中,我們感受到他救國救民,不顧個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頑強斗爭精神,我們也仿佛看到了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英雄形象。魯迅兄弟三人,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周曄是周建人的女兒,所以她稱魯迅為伯父。周建人在晚年,由女兒周曄執(zhí)筆,自己口述,出版了本書《魯迅故家的敗落》。應該說,這是一部研究魯迅故家以及魯迅著作中的人物、背景、思想的最有權威性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