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罕之子。永樂十年正月襲父職,故后子萬禪嗣。(《羽林前衛(wèi)選簿》)。3.“不”作“卜”,韃靼人,忠勇王也先土干部下。隨同內附,授錦衣衛(wèi)副千戶。放后子伯顏答于宣德三年二月癸酉嗣。(《明宣宗實錄》三六)。4.韃靼人。歸化中朝,授金吾左衛(wèi)指揮同知。故后無嗣,令侄乃顏帖木兒于宣德四年八月襲。(《明宣宗實錄》五七)。5.韃靼人。南來內附,授為試所鎮(zhèn)撫。正統(tǒng)五年五月癸丑,以其遠人,增給月糧二石。(《明英宗實錄》六七)6.韃靼人,南京錦衣衛(wèi)百戶打耳罕之子。嘉靖三年九月襲職。(《南京錦衣衛(wèi)選簿》四六)。7.山后胡人。歸化中朝,命千金吾右衛(wèi)帶俸。故后子長吉帖木兒嗣。(《金吾右衛(wèi)選簿》四冊)。乃馬歹四1.韃靼人。洪武八年十一月來歸,授為鎮(zhèn)撫,命于浙江安插。(《明太祖實錄》一一○)。2.亦稱“鼐瑪”,(四庫本《弇山別集》一四)。初為百戶,留居沙州衛(wèi)。永樂八年八月,升副千戶,賜姓名曰王存禮,并賞彩幣衣服,嘉其獲賊功也。(《明太宗實錄》一○七)。3.韃靼人。永樂十八年九月來歸,授為百戶。(《明太宗實錄》二二九)4.山后胡人。來歸之初,授為正千戶,命于開平中屯衛(wèi)居住。故后子彭永于天順二年四月嗣。(《南京錦衣衛(wèi)選簿》一○五)。乃顏臺三1.韃靼人。正統(tǒng)九年九月來歸,授正千戶,命于南京錦衣衛(wèi)帶俸。(《明英宗實錄》一二一)。2.山后人,打蘭臺子也。成化十年三月,嗣父職,于錦衣衛(wèi)帶俸。故后子舍刺襲。(《錦衣衛(wèi)選簿》五)。3.迤北人,錦衣衛(wèi)副千戶奴才堂兄也。正德九年嗣職。故后子韓英襲。(《錦衣衛(wèi)選簿》)。乃顏不花二1.女真人。洪武二十一年來歸,授為三萬衛(wèi)副千戶。故后子朱忠嗣。(《三萬衛(wèi)選簿》一九)。2.韃靼人。南歸中朝,累官至都指揮使,于金吾左衛(wèi)帶俸。故后子五十三于景泰三年正月戊申襲指揮使職。(《明英宗實錄》二一二)。乃顏帖木兒五1.韃靼人,富峪衛(wèi)副千戶完者帖木兒之侄。永樂十年九月襲職,故后子賽因不花嗣。(《富峪衛(wèi)選簿》一五)。2.韃靼人,金吾左衛(wèi)指揮同知乃兒不花之侄。宣德四年八月嗣。(《明宣宗實錄》五七)。3.韃靼人,也先土干部下,隨從內附,官至都指揮使,故后子者兒哈刺于宣德八年六月甲午嗣。(《明宣宗實錄》一○三);(《錦衣衛(wèi)選簿》四九)。4.韃靼人,歸化之初,授為大興左衛(wèi)指揮同知,正統(tǒng)九年四月甲申,以功升為指揮使。(《明英宗實錄》一一五)。5.山后人,保定前衛(wèi)帶俸達官帖木兒王儹得之子。以從征失陷,未克襲職,乃命其弟樸兒于景泰二年六月嗣。(《保定前衛(wèi)選簿》三二)。本書前言序金元時代,以北方民族主政中原。因此許多民族人士隨而遷徙,雜居于內地省份,蒙元敗北以后,部分隨之而遷往東北、西北,少數仍留內地,迨至明代,又有部分女真、韃靼瓦刺、回回以及西方各民族,慕中華文化,紛來歸附,入仕于明政府,當時概與職位,使之安居。對于民族融合,起了推動作用。我與張鴻翔先生同學于北京大學研究所,建交于三十年代之初,同研明史,共讀《明歷代實錄》于北平圖書館善本室,朝夕相晤,質疑問難,視為畏友。先生師承陳垣先生治學之法,擅長簿牒之學。勤學苦研,手不釋卷,即在病危之中,仍再三囑親人,一定要善于處理舊稿和藏書。蓋六十余年之精力,盡在于斯。惜于七五年逝世,遺稿盈架。夫人盛代儒同學亦精通元史和目錄之學,撰有《清代名人千家著作舉要》,不日將由華夏出版社出版,是繼史學大師顧頡剛、蕭一山兩先生后,一部極有價值之作。但因年邁,現年已九十有三,無力整理先生舊稿,哲嗣昆季均專攻化學,于中國文史非所素習,難于整理,而我也編研邊疆史地極忙,無暇及此,愛莫能助。茲從其舊稿中選出《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及《明代設衛(wèi)考》兩書,較為完整,稍事加工,便可問世,茲先選前者為之改名、潤飾、計得二十余萬字,敢進一言,以述其重要。國家興旺發(fā)達之一,端賴民族團結,共同建設,而舊史學者,忽略于此,乾嘉之際,均以訓詁、考據為主。道咸之際,雖漸有邊疆之作問世,而于民族團結之作則缺而未見。今逢盛世,排除大漢族主義的固習。強調了民族團結之重要,而先生之作,適不謀而合,更足以說明明代民族融洽之關系,發(fā)前人所不及,供今人采用,自有其現實性,余忝列民族研究之列,詳讀此書,覺其廣收博采,涉獵典籍竟達一百六十七種,著錄人物三千二百六十七人,又將同名異人,一一分列詳注,為研究民族史者,提供極好資料,希早出版,以應急需。此書原名《明代新氏族同名錄》,以與內容不恰,今取得盛代儒同學及哲嗣同意,改為《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似較貼切,原序也略事潤飾,不失原意。書中均存原貌,未敢擅動,設老同學地下有知,勿斥為妄動,則幸甚了,謹以此作先生逝世十六周年的紀念。學弟吳豐培拜讀后謹識。1991年冬日。時年八十有三。